姓 名 | 性 别 | 职称 | 研究方向 |
刘红梅 | 女 | 副研究员 | |
林华 | 女 | 副研究员 | 生态热力学、生态系统能量转换、植物或生态系统热稳定性 |
曹林 | 男 | 副研究员 | 动物生态学,种子扩散生态学,啮齿动物的贮藏行为及其进化 |
付培立 | 男 | 副研究员 | |
王波 | 男 | 副研究员 | 以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聚果榕-榕小蜂共生系统为对象,探讨: (1)捕食小蜂的树栖性蚂蚁对该共生系统的营养级联效应及其动态变化; (2)种间互作的化学生态机制; (3)榕小蜂群落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 |
付乾堂 | 男 | 副研究员 | 小桐子和星油藤花发育及性别分化研究,以及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对小桐子进行定向分子育种。 |
胡跃华 | 男 | 副研究员 | 1.乔木和土壤真菌的局域和纬度梯度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2.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3.物种时、空分布格局 4.物种生态位分布模型 5.数据挖掘 6.机器学习 |
刘长安 | 男 | 副研究员 | 林地土壤生态学 |
陈亚军 | 男 | 副研究员 | 1.典型功能类群的水力学特征、水分利用; 2.干旱诱发树木死亡的生物学过程; 3.木质藤本及伴生树木的关系; 4.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水分关系的响应; |
李苏 | 男 | 副研究员 | 1)附生植物类群和地衣类群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功能性状和生理生态学 2)附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适应和指示机制 |
郑玉龙 | 男 | 副研究员 | 外来植物入侵机制,植物生理生态 |
肖海峰 | 男 | 副研究员 | 土壤生态学,线虫生态学,土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相互关系 |
孙永帅 | 男 | 副研究员 | 植物的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和进化适应。主要应用生物信息学、现代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和系统发育(Phylogenetics)的理论与方法对自然植物类群开展组学水平的大数据(Big Data)研究,分析遗传变异的结构和地理分布模式(Pattern),挖掘变异模式产生的遗传机制(Mechanism),模拟和揭示植物的物种形成过程(Process),探讨古气候变化/高山隆升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Effects)。 |
宋亮 | 男 | 副研究员 | 林冠生态;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植物进化与适应。 |
施济普 | 男 | 高级实验师 |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热带生态园林景观的理论和实践 |
罗嘉 | 男 | 副研究员 | 生物质能源,催化,绿色化学,林产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