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水力特性差异驱动树干液流方法对于植物蒸腾估算的准确性
结果表明,(1)多数物种的重新校准模型参数与Granier经典参数显著不同,尤其是高导水性的环孔材与藤本,其蒸腾低估程度尤为突出。(2)不同的统计模型、参数校准过程中所施加最大压力等对于矫正的模型参数具有不同程度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水力特性,例如木质部比导率,木质部导管腔面积占比对于种内和种间模型参数的变异具有较高的解释率,木质部比导率对于两项参数的解释率分别达到了90%和79%,这为未知物种模型参数的快速估算提供了可靠依据,将大大减少繁琐的参数校正工作。(3)为验证上述结论,研究团队将重新校准参数与Granier经典模型应用于橡胶种植园蒸腾量估算,全面评估了不同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结果显示,Granier模型严重低估林分蒸腾量,而新校准参数估算结果更为合理。此外,树液边材面积及径向变化、方位等尺度的非生理因素对蒸腾估算具有显著影响。
2025-08-27
边界梯度特征助力高黎贡山跨境优先保护与廊道规划
针对高黎贡山跨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基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行动目标3,提出了一个整合受威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边界梯度及生态连通性的优先保护框架。研究结果显示:高黎贡山跨境区域多维度的保护热点,在当前保护区的覆盖率约为20%,主要位于北部和中部。多目标协同的保护热点区域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受威胁动、植物物种丰富度虽呈现空间正相关,但其热点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受威胁物种丰富度与碳储存、土壤保持呈现空间正相关。受威胁物种保护热点的成效,随跨境边界距离增加而降低,线性拟合呈显著的负效应梯度关系(植物R²=0.95,动物R²=0.59)
2025-08-26
云南黄杞复合群研究揭示印缅地区三级阶梯地理格局
选择东南亚典型特征植物类群胡桃科(Juglandaceae)黄杞属(Engelhardia)的云南黄杞复合群(Engelhardia spicata complex)作为研究对象。在印缅地区以及中国南方采集了80个种群共778份复合体样本,覆盖了横断山脉、云贵高原、掸邦高原、长山山脉等关键地理单元。综合利用五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和一个核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分化时间估算、祖先区域重建,以及海拔分化分析。研究发现,云南黄杞复合群的分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约26.62百万年前(Ma),该复合体首次分化为两个谱系,一个分布于低海拔的长山山脉南部,另一个则分布在横断山脉及掸邦高原;到了约23.03Ma时,分布于横断山脉及掸邦高原的谱系进一步分化,形成两个新的谱系,其中一个位于中海拔的掸邦高原,另一个则位于高海拔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
2025-08-26
稀有phoD细菌调控喀斯特果药间作系统的磷生物有效性
以广西漓江流域喀斯特果药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发现:1)与单作果园(Prunus salicina)相比,果药间作系统总体上降低了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含量(除CaCl2-P外),但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潜在地提高了有机磷的临时储存。这些变化促进药用植物从根际土壤中吸收无机磷,表现在磷素活化、供应能力和获取策略的积极响应。2)果药间作系统显著改变了phoD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但对其多样性无影响。同时,稀有phoD类群(如假单胞菌Pseudomonas)对土壤氮磷比、pH和水分的变化更为敏感,成为调控磷生物有效性的关键;而丰富类群(如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作用较弱。3)果药间作系统通过药用植物特异性影响稀有phoD细菌,将土壤磷利用策略从“无机磷获取”转向“有机磷暂存”,提高了磷素利用效率;其中,李树+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和李树+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间作系统表现较优。这些发现强调了药用植物选择对优化喀斯特土壤磷循环的重要性,并表明在果药间作系统中定向施磷可以提高喀斯特土地生产力。建议后续研究应结合不同药用植物根系功能特征和优化磷肥施用策略来探究根际磷循环的动态机制,以实现果药间作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2025-08-21
版纳植物园两篇论文入选The Plant Cell期刊“里程碑论文”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科研团队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分别入选国际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 2013年度和2023年度“里程碑论文”(Landmaker Papers),成为该期刊本世纪初前25年(2000-2024年)最具影响力的25项研究之一。
2025-08-03
植物激素茉莉酸调控种子大小的新机制
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表明,JA信号途径的关键抑制子JAZ直接与KLU基因的上游调控因子SOD7及其同源蛋白DPA4相结合。遗传学分析进一步确认,SOD7高表达能抑制coi1突变体的种子大小表型。有趣的是,SOD7还能与JA途径的核心转录因子MYC2和MYC4相互作用。遗传分析和生化机制研究表明,SOD7和MYC2能相互增强彼此的转录调节功能,协同抑制下游KLU基因的转录,从而共同抑制种子大小。相反,JAZ蛋白抑制SOD7和MYC2的转录调节功能,且与SOD7竞争性结合MYC2。值得注意的是,JA信号对于SOD7–KLU途径及种子大小的调控,在高盐胁迫条件下也发挥关键作用。此外,SOD7还能与ABI5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暗示其可能参与种子从发育到萌发的全过程调控。
2025-08-03
时间信号调控植物种子萌发的新机制
在脱落酸(ABA)激素处理、盐胁迫或渗透胁迫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率及子叶绿化率呈现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当经4°C低温层积处理的种子转移至22°C长日照或持续光照条件后,黎明时间点(ZT0)转移的种子萌发表现最佳,而近黄昏时间点(如ZT12或ZT16)转移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形成“昼高夜低”节律性特征。进一步分析显示,生物钟夜间复合体(Evening Complex)基因ELF3、ELF4和LUX在种子萌发阶段呈现昼夜节律性表达,且其转录水平受ABA抑制。表型分析发现,elf3、elf4与lux功能缺失突变体种子对ABA超敏感,而ELF3、ELF4或LUX过表达植株种子则对ABA弱敏感。更有趣的是,cca1 lhy、prr5 prr7 prr9与elf3 elf4 lux等多类生物钟核心组分突变体的种子萌发过程均丧失昼夜节律性特征。该结果表明,生物钟核心振荡模块(包括晨间相基因CCA1/LHY、日间调节因子PRR家族及夜间复合体)是介导昼夜节律信号调控种子萌发的关键遗传基础,其功能完整性对维持萌发过程的时序性至关重要。
2025-08-03
桑寄生的生存秘诀:林冠生境中高耐旱性
研究发现,与寄主植物相比,桑寄生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具体表现为桑寄生具有更低(更负)的叶片旱季正午水势、膨压丧失点水势、导水率损失12%的木质部水势;具有更高的胡伯尔值、边材密度和导管密度;更小的叶片、比叶面积、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同时,桑寄生具有更低的导水率,具体表现为边材比导率、叶比导率和水力加权导管直径均低于寄主植物。桑寄生的水分利用效率也低于寄主植物 (更负的碳稳定同位素值)。此外,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的性状相关性存在差异,桑寄生的性状相关性更强,这反映了桑寄生和寄主植物在生态适应策略上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研究的桑寄生和寄主植物中,均没有观察到水力效率和安全之间的权衡。此外,研究发现桑寄生的水力学性状具有高度可塑性,导水率损失12%、50%和88%的木质部水势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显著的种内差异。且桑寄生的性状相关性由种内和种间变异共同驱动,其中种间变异更为重要。这些研究结果凸显了桑寄生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寄主植物的特性灵活调整自身的水力策略。该研究为桑寄生的水分利用效率、抗旱性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潜在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025-08-01
生境与密度协同调控提升茶叶品质研究获突破
团队采用科学实验设计,通过精细监测微气候、分析土壤养分及检测茶叶代谢物,深入解析了生境类型(纯茶园、中覆盖森林茶园、高覆盖森林茶园)与种植密度(中密度、高密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覆盖森林茶园耦合中密度种植可同步优化微气候与土壤养分,驱动春茶儿茶素含量较纯茶园高密度模式提升50%;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证实生境与密度通过“微气候-土壤养分”级联路径间接调控品质成分合成。该研究揭示了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生态栽培机制,确立了“中覆盖+中密度种植”是实现茶叶高品质与茶园生态平衡的优化模式,为单一茶园的生态恢复以及传统古茶园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07-31
FCM与K-mer在基因组估算中的比较:替代还是互补?
研究表明K-mer分析不仅可同时提供基因组大小(724–1,130 Mb)、杂合度(0.45%–1.08%)与重复序列比例(13.8%–58.3%)等多维度的基因组特征信息(图1a-e),还能适用于无新鲜组织样本、仅有测序数据的情况,尤其适合缺乏细胞学数据的非模式植物研究。但该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1.在高杂合度物种(如E. spicata各变种及E. roxburghiana)中,因异源位点引发次级K-mer峰易被误判为主峰,导致基因组大小显著低估;2.在重复序列比例高的物种(如E. fenzelii,重复比例高达58.3%)中,K-mer分布图形主峰扁平或模糊,模型拟合偏低,从而导致基因组大小高估;3.估算结果高度依赖K值(k-mer长度)等参数设置,K值越小越可能高估重复序列比例,且模型R²值与残差也受到显著影响。
2025-07-31
白蚁巢塑造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异质性:橡胶林与天然林的对比研究
土壤宏量养分元素的浓度随距离白蚁巢穴的距离增加而升高,而微量元素则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模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境中保持一致,但不同生境中土壤元素变化趋势的斜率存在差异,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白蚁巢养分动态的调节作用。
2025-07-23
乘风而行:早渐新世捷克和中国风传种子和果实的扩散机制与古生态意义
结果显示:风力传播是两个化石点最主要的种子和果实传播方式;大多数动物传播的类群仅以叶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无特殊传播结构的类群都为豆科类群。自旋型(下落过程中绕果实长轴旋转,如槭属、梣属和鹅耳枥属)是两个化石点种子和果实最主要的空气动力学类型,其次为旋转自旋型(下落过程中同时绕果实长轴和种子端旋转,如臭椿属)。两个化石点大部分风力传播的类群都是现代落叶阔叶林的常见成分,且风传类群的比例与中国现代相似纬度地区相似。该研究在种子和果实扩散这一重要的生态过程维度上,证实了欧亚大陆早渐新世植物群的相似性。
2025-07-16
唇形科韫珍花属新物种——吴氏韫珍花
该物种生长于海南三亚白石岭的干旱山顶草甸中,与韫珍花所有已知居群均生长在山谷溪流边不同。野外观察和形态学研究进一步发现它与韫珍花的显著区别:其叶片对生,为长圆状卵形;花萼浅漏斗状,上萼齿披针形,下萼齿连合为梯形;小坚果具8条纵肋。其小坚果在成熟后随即脱落,而韫珍花的小坚果成熟后由细丝悬挂在花萼外侧,直至水流将其冲走。基于二者在形态、生境和繁殖策略上的一系列差异,研究团队将其认定为韫珍花属未被描述的新物种。
2025-07-16
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在线发表
由于木材是有机材质,易分解腐烂,对于保存环境条件相当严苛,旧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木质遗存较为稀少,而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木制工具则更为罕见,现有的证据仅在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有少量发现。甘棠箐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国内旧石器时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同时对探讨木器的起源、加工技术、功能、演化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2025-07-04
版纳植物园在巴基斯坦发现中新世榄仁属木化石
据上述特征将其鉴定为榄仁型木Terminalioxylon sp. (cf. T. eo-olivari Harsh Sharma & Suthar, 1992),并说明该物种当时为热带或亚热带大型森林树种,印证了现今当地干旱环境之前,曾经存在过森林。同时,该研究为揭示使君子科的生物地理历史提供了新证据,并凸显了木材化石在追溯南亚古生态与气候变迁中的潜力。
2025-07-04
光照会改变植物的耐冷和耐热性
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耐热性和耐冷性虽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但会高估植物在野外环境下的真实能力。因此,在运用植物光合系统耐热性评估植物热力安全时,应充分考虑该评估值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本项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植物热力耐受性的认识,为深入探究植物的适应性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6-20
植物显现度假说VS主场效应假说:热带雨林凋落物分解的场地效应解析
在每个森林样地中选择三种林冠树种,并根据其在样地中的基面积将其划分为研究林地中的优势,常见和稀有树种,同时使用两种网孔(0.15mm和2mm)的分解袋来控制土壤动物(分解者)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mm网孔分解袋中(土壤动物参与分解),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出优势树种下快于稀有树种下,且与凋落物种类无关。此外,优势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度也快于稀有树种的凋落物。在0.15mm网孔分解袋中(排除土壤动物参与分解),凋落物分解速率则受控于凋落物种类(质量),与分解的场地位置无关。该研究结果支持了植物显现度假说,表明在多样性丰富的热带雨林中,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植物显现度效应,土壤动物对优势树种凋落物适应性可显著的影响分解,且与凋落物质量或土壤养分状况无关。
2025-06-16
鳞毛蕨科耳蕨属两新种-白垩柳叶耳蕨和剑叶鞭叶耳蕨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为蕨类植物大科,物种丰富且形态变异复杂,是蕨类植物分类最疑难的类群之一。耳蕨属(Polystichum)是鳞毛蕨科物种最丰富的属之一,约500种,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多样性中心在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西南及邻近地区。该属植物通常被鳞片、羽片基部常呈耳状。
2025-06-13
揭示森林鸟类生态位分化与甲基汞暴露风险的关联
通过交叉耦合鸟巢视频监测和汞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哀牢山常见的两种同域分布繁殖鸟类(棕腹仙鹟和铜蓝鹟)的甲基汞暴露风险来源和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探究。研究结果显示,棕腹仙鹟和铜蓝鹟的生态位十分相似。它们体型大小接近,在哀牢山均为夏候鸟,繁殖期高度重合,主要在土坎和石壁的缝隙处筑巢,育雏猎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然而,它们在取食层位上存在明显的分化差异。棕腹仙鹟主要在林下层和地表搜寻毛毛虫、蚯蚓等软体无脊椎动物,而铜蓝鹟则主要在林冠层和空中捕捉叶甲、大蚊成虫等有翅无脊椎动物。这两种鸟类食物链主要富集甲基汞;取食层位上的差异(觅食生态位分化)决定了他们的甲基汞暴露风险,下层取食的棕腹仙鹟比冠层取食的铜蓝鹟面临更高的甲基汞暴露风险。汞同位素模型揭示食物链的汞主要来源于大气零价汞(Atmospheric Hg0)的沉降;森林地表的无机汞的原位甲基化不容忽视,强调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森林下层觅食鸟类的甲基汞暴露健康风险。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在急剧退化的背景下,亟需更多研究致力于探究全球性污染物(例如汞)与生物多样性退化(例如林下鸟类)之间的关联。
2025-06-10
改性生物炭对不同土壤磷组分及其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测定了非改性生物炭(WBC)、镁改性生物炭(Mg-WBC)对不同土壤(QY、HAR)磷组分、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等影响,结果表明:(1)WBC、Mg-WBC显著改善了土壤特性,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而酸性磷酸酶在1%剂量WBC和Mg-WBC时增强、在2.5%剂量WBC和Mg-WBC时减弱;(2)两种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磷在2.5%剂量WBC和Mg-WBC时均增强;活性磷在1%、2.5%剂量WBC和Mg-WBC时分别增加28–77%、15–47%,中度活性磷浓度在1%剂量时分别较少了2–3%和3–6%、在2.5%剂量时分别增加了9–11%和3–6%,而非活性磷分别较少了27–38%和15–35%;(3)PLS-PM模型分析表明,生
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