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鹰嘴豆羽状复叶模式建成的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组

  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和抗病场所它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生物产量;叶片形态也是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基于形态学上的差异,叶片可以分为单叶(一个叶片)和复叶(多个小叶),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态的复叶结构根据小叶数目排列方式,复叶又可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基本类型,这种形态多样性背后潜在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的复叶,最初都是从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称为SAM的周缘区以一个凸起的原基开始的。此后,该原基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建成事件,发育为一个由多小叶原基构成的复杂器官,最终分化为不同形态的成熟叶片。植物界丰富多样的复叶形态是如何产生的,也一直以来都是植物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 

  早在2300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植物学之父Theophrastus就认识到,核桃、白蜡树和花楸树等的羽状叶代表着一类特殊的叶型,他认为这种羽状叶整体上可以视为一个叶单元。对于羽状复叶,它的早期发育也是从一个简单原基凸起开始,随后小叶按特定的时空模式从该简单原基”或“共同原基”的两侧有序起始;基于小叶原基在共同原基上的起始顺序,可以将小叶原基分成向基式向顶式两种基本起始模式。不同的复叶模式,小叶原基的时空起始模式具有很大不同,其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目前为止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陈江华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ntrol of compound leaf patterning by MULTI-PINNATE LEAF1 (MPL1) in chickpea的研究论文。首次以鹰嘴豆为研究对象,解析了豆科植物中羽状复叶的小叶原基时空起始模式调控的分子机制。  

  鹰嘴豆的成熟叶片为典型的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具有一个顶小叶和多对(5-7对)侧小叶(图1)。该研究首先通过扫描电镜解析了野生型鹰嘴豆早期复叶发育的全过程,明确了侧小叶原基沿复叶原基(CLP)基顶轴方向的起始顺序,为典型的向顶式。随后以一个60年前就已报道的多级羽状复叶突变体multi-pinnate leaf1(mpl1)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构建遗传群体,鉴定到MPL1编码一个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原位杂交的结果显示:MPL1基因的表达模式与复叶原基分生活性维持基因CaLFY呈现出互补的表达模式(图2)。随后通过转录组的数据分析、RNA原位杂交以及生化实验表明MPL1通过直接抑制CaLFY在叶原基的表达和分布,同时整合激素信号通路来共同维持鹰嘴豆的羽状复叶模式建成。在小叶发生过程中,CaLFY在复叶原基顶部的表达量最高,往基部的方向表达量依次降低;而MPL1基因在复叶原基的基部的表达量最高,往顶部的方向表达量依次降低(图2)。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可能是由于MPL1抑制了CaLFY的活性从而来促进复叶原基细胞向小叶分化的转变。    

  mpl1突变体中,MPL1基因的功能丧失导致小叶原基具有高活性的CaLFY(图3e-h),并因此转化为类似复叶原基顶部的结构。这种转化遵循一个发育梯度的方式。具体而言,最基部的小叶原基在起始被转化为早期的顶部”,它具有更强产生新小叶原基的能力(图3f);偏上小叶原基则在转化为后期的顶部”,它具有较弱的产生新小叶原基的能力(图3g)因此,我们看到mpl1突变体中伞形的、多达3级共40多个小叶构成的多级羽状复叶结构  

  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调控鹰嘴豆羽状复叶模式建成的作用机理,为解析植物复叶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为鹰嘴豆的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  

  版纳植物园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野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江华研究员、贺亮亮副研究员以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Million Tadege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成员赵宝林副研究员、季晓敏博士、何业昕和刘宇,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王若若博士和张晓嘉博士,硕士研究生刘明丽和李文举,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杨远帆和莫小雨,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潘勃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谷志佳博士也参与了该研究。该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云南省云岭学者和云南省兴滇计划青年人才等项目的资助。  

    

  1 mpl1-1突变体叶片表型分析、MPL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2 MPL1(紫色)和CaLFY(绿色)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  

    

  3 MPL1-CaLFY分子模块调控鹰嘴豆复叶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模式图  

    

本文作者:贺亮亮、刘野、陈江华

责任编辑:张维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