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Search Baidu Search
(多个关键字请用"空格"格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旧版 > 埠外报道

西双版纳报:西双版纳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时间:2018-11-29  来源:西双版纳报  浏览次数:   作者:     打印  字体: 关闭

  2010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按照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物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合理经营利用,发挥多种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各项建设和管理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区体系。全州自然保护区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6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622.8万亩,保护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资源有效增长,保护区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先后编制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规划和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县级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计划今年内完成编制工作。制定保护区工作制度、保护区岗位职责、护林员管理办法、资源保护量化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签订《资源管护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目标,建立考评机制,持续加大投入。

  保护区一期项目实施以来,中央、省、州级财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3亿元,不断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与科研监测、宣教机构建设,保护区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强化资源保护 

  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保日”“法治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2010年以来,全州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投入宣传费用70万余元,张贴宣传画、标语以及发放政策法规宣传单等22.4万份,制作宣传牌、标志牌、警示牌2200余块,设置保护区界桩756块。

  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和“森林眼”、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保护区进行网格化巡护管理和动态监测。2015年以来,全州各级自然保护区共开展巡护2000多次,出动巡护人员4万多人次、车辆1500多台次,巡护里程累计10余万公里。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严防森林火灾,加强扑火应急演练,提高扑火技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州保护区内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截至目前,全州各级自然保护区已建立专业扑火队134支、义务扑火队62支,共有扑火应急人员8000余人。

  组织开展“天网行动”“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执法”“利剑行动”“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打击了一批破坏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大案要案。2016年至2018年,我州累计查处国家级和州级自然保护区各类案件800余起。针对保护区特别是州级保护区林下种植和围剥树皮比较突出的问题,开展清理林下种植、打击围剥树皮和投放有毒有害物质专项行动,共铲除保护区内林下种植茶叶面积5456亩。

  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完成保护区内探采矿点、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8个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全面开展各级各类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大排查、大整改,依法拆除了“野象泉”水厂等在保护区内的违规建筑,保护区内违规经营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助推旅游业和社区发展 

  2010年至今,以野象谷、望天树、原始森林公园等景区为主的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提升和改造了一批生态旅游设施,接待游客达2367.94万人次,经营直接收入15.9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收68.37亿元,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每年带动周边社区群众直接收益超过5000万元。同时,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为260个社区村寨、8000户社区居民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新能源利用、非木质林产品等120个项目,实现社区居民脱贫。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积极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南林业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合作的基础上,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国际自然保护综合研究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外著名科研机构,开展热带雨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社区发展等工作。2006年以来,与老挝建立中老边境联合保护机制,共同在中老边境划定20万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为栖息于这一区域的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徙走廊。截至2018年,中老双方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12次,项目已上升到国家政府平台。跨境联合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规划项目已列入云南省“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记者 夏文燕)

       原文链接:http://www.yn.xinhuanet.com/minzu/2018-11/29/c_137639256.htm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