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标本分类鉴定与能力建设培训班在老挝举办
10月20日至30日,鱼类标本分类鉴定与能力建设培训班在老挝万象举办。此次培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简称“昆明动物所”)和老挝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BEI”)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南亚中心”)承办。培训采用小班授课模式,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共有来自BEI的20余名科研骨干参加。
BEI副所长Teuanchith Alounlasy在开幕式上致辞。她代表研究所对中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给予老挝科研人员的支持。她强调,提升科研能力对老挝的科技发展至关重要,BEI一直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推动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应用。她希望参训人员珍惜机会,认真学习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并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
本次培训旨在加强东南亚中心与BEI在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BEI科研人员提供系统学习与实践机会。课程内容包括淡水鱼类标本的分类鉴定与保存方法,以及中老两国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经验分享。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陈小勇作了题为Contributions on Freshwater Fish Diversity of Southeast Asia的报告,重点介绍其团队当前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成果及未来合作方向。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由昆明动物所秦涛和刘财鑫负责,重点讲解鱼类标本形态特征、分类鉴定及长期保存全过程技术。
此次培训有效提升了老挝科研人员在鱼类分类学与标本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中老双方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合作基础。

培训班人员合影

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学员处理的鱼类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