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经典的苦味美食“刺五加”|傣族植物故事59
傣族人喜欢苦食,因为传统观念上认为苦凉的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祛火生津。西双版纳地区苦味蔬菜很多,包括苦藤(南山藤)、苦笋(单穗大节竹)、苦子果(水茄)、海船(木蝴蝶)、火烧花,以及今天要介绍的“刺五加”,其中文正式名叫刚毛白簕(Eleutherococcus setosus),为五加科常绿小灌木,嫩茎和叶柄上有尖刺。常以新鲜嫩尖蘸调料(喃咪)后直接食用,也可炒食或做煮汤。目前还培育出紫叶品种,常被傣族人种植于庭院中,可随时采摘。
2025-07-14
走向世界的“香水树”|傣族植物故事58
依兰(Cananga odorata),为番荔枝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花腋生,下垂,初开绿色后转黄,花瓣狭长,长5-8厘米,具芳香。依兰是一种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主要用新鲜花瓣来蒸油,用它提炼的香精油,是世界上最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和高级定香剂,所以人们称依兰为“世界香花冠军”、“天然的香水树”等。依兰原产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热带海岛性阳性树种,喜高温潮湿环境。现在世界各热带地区均有栽培。
2025-07-07
秀色可餐的鸡蛋花|傣族植物故事57
作为南传佛教文化中“五树六花”植物之一,鸡蛋花在东南亚及我国西双版纳寺庙被广泛种植,称“庙树”或“塔树”。傣族将其作为供奉佛像的花卉,亦用于节庆装饰,承载深厚的文化情感。除园林观赏外,民间还常将花朵晒干入药或制茶,为广东凉茶“五花茶”原料之一,亦可提取香精用于化妆品。在热带地区,人们常将其串成花环迎宾,彰显尊贵与祝福。
2025-07-02
沙罗单竹傣族高升竹|傣族植物故事55
沙罗箪竹(Schizostachyum funghomii),也写作沙罗单竹,是典型的热带丛生竹类,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至越南北部。每当泼水节到来,傣族人民都会在这个喜庆的节日放高升庆新年。高升是傣族自制的土火箭,箭头捆绑着自制的火药,后面有一段竹子做的长“尾巴”。这种竹子多取自沙罗单竹,因其节长,壁薄,重量轻而易于被火箭带上高空。其幼笋幼嫩,品质极佳,也是食用笋中的极品。
2025-04-17
火桐:春天里的第三把火|雨林热语
每年三月盛开,花色橙红,艳丽如火,是西双版纳非常美丽的乡土观花树种。与木棉、劲直刺桐、火烧花一起组成西双版纳春天里的“四把火”!
2025-04-08
大花老鸦嘴,把春天吃进嘴里|傣族植物故事54
山牵牛(Thunbergia grandiflora),别名大花老鸦嘴,花朵大如喇叭花,结的果特别像鸟类的喙,因此得名。在西双版纳,山牵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野生植物,常攀爬在路边树木或灌丛上,每当春天来临,便开出一串串蓝紫色的花朵,极为醒目。花朵不仅可供观赏,也是一种被当地人食用的花卉,煮汤或炒食均可,口感滑嫩。
2025-03-28
傣族天然炊具——芭蕉叶|傣族植物故事53
西双版纳的沟谷雨林中分布着大量的野生芭蕉,包括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野蕉(M. balbisiana)和阿宽蕉(M. itinerans)等不同种类,我们今天培育的香蕉便是由小果野蕉和野蕉这两个野生种经过杂交培育而来的三倍体无籽品系。在傣族人的生活中,芭蕉叶是重要的物资,芭蕉花和芭蕉芯可食用,芭蕉茎可作饲料,芭蕉叶是非常不错的包装材料,因此在西双版纳野生芭蕉也常被种植在村寨附近,也是很不错的庭院绿化植物。
2025-03-26
苦笋:傣族经典美味“苦食”|傣族植物故事52
单穗大节竹(Indosasa singulispicula)是西双版纳常见的一种食用竹类,其发笋时间早,每年2-3月起就能采收,不过它的嫩笋单独食用的话,味道非常苦,一般人吃不了。在西双版纳常称为“苦笋”,食用时,先将竹笋连笋叶煮熟后,将笋切开,用番茄喃咪酱蘸着吃,味苦而有特色,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一道特色美味“苦食”。
2025-03-14
雨林春天的味道“白花”|傣族植物故事51
白花宫粉羊蹄甲,俗名“白花”或“老白花”,为豆科羊蹄甲属落叶乔木,在西双版纳的山地季雨林中十分常见。每当春天到来,白花羊蹄甲便迅速开满一树繁花,其花色洁白,带有红晕,远看犹如樱花般绚烂,被形容为“热带白雪”。白花羊蹄甲是西双版纳各少数民族均喜食的鲜花,将其采摘下来后,用清水洗净,在开水中烫熟便可食用。常见吃法有白花炒豆鼓、白花煮汤,也可蘸喃咪吃,用白花做的菜已经是西双版纳的地方特色菜品。
2025-03-06
绒苞藤,西双版纳春天独有的浪漫|雨林热语
绒苞藤,是西双版纳雨林中一种常见的大藤本。苞叶粉红色,还布满绒毛,摸起来很顺滑。真正的花朵很小,要凑近才看得见。
2025-02-14
洋红风铃木,许你一个粉紫色的梦境|雨林热语
刚进入2月,版纳植物园里的洋红风铃木便开出了一簇簇紫红色的花朵,如梦似幻,站在树下抬头仰望,连成片的粉紫色花朵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美丽梦境。
2025-02-11
世界最高大的竹子|傣族植物故事50
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产云南南部至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西双版纳。因竹竿基部常有一点歪斜,因此又名“歪脚龙竹”。这种竹子高度可达30米左右,直径达30厘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竹子。巨龙竹不仅高大,而且竹壁厚实,常用于建筑和家具,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用其建造竹楼和制作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如竹桶、竹碗、竹凳、竹床等。
2025-02-02
蜘蛛结网,喜从天降|雨林热语
版纳植物园是目前已知蜘蛛物种最多的地方,在面积11平方公里的园区,记载了920种蜘蛛,其中350个蜘蛛新种以版纳植物园蜘蛛为模式标本。
2025-01-23
傣家“石头果”|傣族植物故事49
石栗(Aleurites moluccanus),俗名“石头果”,是原产亚洲热带的一种大戟科常绿乔木,在我国华南、西南均有分布。其果实坚硬如石头,故名。石栗种仁富含油脂,不可直接食用,要在火中烤熟后方可食用。从中榨出的油可用于点灯,或刷在木头表面用于防虫蛀,用法类似同科植物油桐。在南太平洋群岛,原住民用石栗的种子作装饰物,做成工艺品佩戴或敬献给尊贵的客人。
2025-01-17
傣家“护发素”大黄栀子|傣族植物故事48
大黄栀子(Gardenia sootepensis),产我国云南南部。泰国和老挝也有分布。茜草科栀子属半落叶乔木,花大而芳香,花初开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橙黄色。本种花和果可作香料,也可入药。盛花期为3-5月。大黄栀子花朵黄色,芳香四溢,果实可提取栀子黄素,用于给布料或食品染色。民间常取其果肉洗发,可去除异味,保持头发健康。
2025-01-09
制作树皮衣的见血封喉|傣族植物故事47
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其分泌的白色乳汁中含有强心苷,对哺乳动物而言是一种致命毒素,因而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剧毒的树”。猎人取其乳汁涂抹于箭头上可用于猎杀猛兽,因此又名箭毒木。作为桑科植物,见血封喉的树皮纤维具有较好的韧性和通透性,可用于制作床垫和衣服。
2025-01-02
酸苞叶,美味的树叶|傣族植物故事46
黄葛榕(Ficus virens),俗名酸苞叶,为桑科榕属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其嫩叶在西双版纳是十分常见的食用蔬菜。每年2-3月其嫩叶尚未展开之时,外面包裹着一层粉红色的苞叶,这时便可以掐下来食用,如果错过这段时间,等嫩芽展叶后,口感就变差了。食用时常用开水焯水后,挤出水分,用来炒菜或作酸汤,深受西双版纳人民的喜爱。
2024-12-08
《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第二集:寻迹北纬21度
在本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组长谭运洪,带领节目制片人杨云和星空摄影师董书畅两位嘉宾,前往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探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多个课题研究组,从科研与科普的角度,丰富呈现这片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的生命密码。
2024-10-25
从林秘密12|即将逝去的绿色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一个神奇而多样的世界,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植物或许名字陌生,样貌普通,但每一株都拥有着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坚韧的生命力。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扎根,与风雨搏斗,与时间赛跑,只为在地球上留下一抹绿色的痕迹。
2024-06-02
从林秘密11|跨境生物保护
莽莽苍苍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千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这片位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尾端,与缅甸、老挝接壤的富饶之地,保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重要类群分布最富集的地区,如何保护好跨境地区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答案。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