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NEE表现出独特的季节动态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2003-2009年连续7年的监测资料,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张一平研究团队发现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具有独特的NEE季节动态:9-3月呈现碳汇效应,4-8月则为碳源,与当地明显的干季(11-4月)和雨季(5-10月)的季节分布不对应。 通过对相关的气象数据和生物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解释该季节性动态的假说,并对假说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类著名期刊《大气环境》(Atmospheric Environment)上。
2010-08-2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以张一平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Atmospheric Environment》和《Geophysical Research》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森林生态系统水汽交换(蒸散)过程是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 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年研究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蒸散ET的平均年总量为1029 mm,占平均年总降雨量的78%左右。 尽管雾凉季、干热季和雨季这三个季节的土壤含水量和气候条件差异很明显,但是这三个季节生态系统蒸散ET的日变化却具有相近的最大值。 因此,雨季该生态系统水分预算对其随后的干季的水分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0-08-17
落实“十二?五”科研规划,共商冬虫夏草产业化
2010-08-13
版纳植物园在小桐子生物柴油连续化生产新工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以方真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在小桐子生物柴油连续化生产新工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农业工程学报》和《石油化工》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小桐子作为最有潜力的生物柴油原料植物,备受国内外关注并开展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农业工程学报》和《石油化工》上,申请专利两项,授权专利一项,同时农业工程学报推荐《小桐子油超声波协同纳米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作为中国科协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拟发布论文成果。
2010-08-10
西双版纳南美油藤中试种植取得重要进展
2010-08-02
云麻选育结硕果 院地合作谱华章——云麻新品种选育和扩繁取得圆满成功
2010-08-02
哀牢山站参加无量山保护区黑长臂猿栖息地恢复及建设示范项目启动仪式
2010-07-15
补蚌大样地开展树木条形码合作研究
2010-07-13
海峡两岸合作与交流项目启动
2010-07-05
版纳生态站开始连续监测人工橡胶林碳收支
2010-06-29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系列研究进展
2010-06-23
我园在植物空间遗传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0-06-21
版纳热植园科研人员开始对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生境进行监测
2010-06-17
云南省知识产权局领导到我园考察知识产权工作
2010-05-17
我园与黔西南康达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小油桐田间试验协议
2010-05-17
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来我园考察药用植物的合作开发事宜
2010-05-06
我园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植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受了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植物经过与病原菌的长期共进化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 在整个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如水杨酸、乙烯和茉莉酸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控功能。 不同的植物激素介导不同的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途径,并有针对性地调控植物应对不同类型病原菌的侵染,比如水杨酸主要调控植物抵抗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侵染。 (2)wrky8基因突变体提高了对活体营养型病原菌PstDC3000的抗性水平,但降低了对死体营养型病原菌Botrytis的抗性水平。 拟南芥WRKY8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在不同类型的病原菌抗性中所具有的这种相反的生物学功能,说明抗病信号传递也发生在转录调控水平上。
2010-04-29
版纳植物园研究表明:雾水对于干季热带季节雨林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010-04-27
热带季节雨林2种优势树种的水分利用
对干季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而言,频繁出现的持久浓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水分输入,其在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仅表现为:部分植物叶片在干季可直接吸收雾水或通过地表浅根吸收林冠滴落的雾水和养分,更重要的是浓雾极大地抑制了林冠在干季的蒸发蒸腾和消弱了低温强度,从而地缓解了干季水分不足或低温伤害。 我园恢复生态组的刘文杰博士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种优势林冠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大叶白顔Gironniera subaequalis)在干季的水分获取方式进行了的观测研究。 而绒毛番龙眼树的水分获取则主要来自60厘米以下的深层土壤水(54–72%),其对上层土壤水的利用仅为28–46%,说明绒毛番龙眼主要靠其深层主根获取水分。
2010-04-22
miRNA395调控植物硫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
硫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大量元素之一。 植物主要通过根从土壤中以硫酸根的形式获取硫元素,并将其转运到植物的不同组织,然后被组织细胞同化利用,参与植物新陈代谢。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植物基因功能研究组余迪求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梁岗同学通过近5年的潜心分析,系统解释了microRNA395如何参与调控硫酸根在拟南芥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的生物学过程及其分子机制。 1可以将游离态形的硫酸根从老叶转运到正在发育的幼叶。 这表明microRNA395参与硫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也适用于其他植物物种。 该研究详尽的阐述了microRNA395如何调控硫酸根在拟南芥叶片中的积累和转运,解释了植物应对缺硫情况的机制,为现代农业耕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