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团委组织大勐龙小街植物园原址考察
1958年5月,一群年轻的植物园人在蔡希陶教授的带领下,为寻找“植物大本营”而在大勐龙小街揭开了我国第一座热带植物园建园的序幕。同时在曼仰广村约20ha的龙山林中建立了一2500m2的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研究站样方。55年后的5月18日,同样又是一群年轻的植物园人,在植物园前辈陶国达老师的带领下,来此地追寻这段足迹,重温这段历史,并探求曼仰广龙山林及其类似片段森林有效的保护与恢复途径。
从勐仑镇出发,约两小时车程,大家在距小街和曼仰广村约2km的路边停车,远眺植物园原址和龙山林。陶国达老师向青年职工、研究生简要介绍了小街建园的历史。谈到他19岁来到此地工作生活的原因,正是冲着这里的“热”才来的。好多人不适应,因有令人生畏的“三马”:蚂蚁蚂蝗马鹿虱。在小街,踏上植物园前辈留下足迹和汗水的原址,萦绕在新一代植物园人脑海中的是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过程。
就在上一周,我们一位考察队员有幸与主持1958-1963年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研究站树种配置专题研究的向应海先生在贵阳一晤,他分享了约半世纪前那段值得植物园青年细细品味的历史:新华初造,边境匪患不绝,人人配枪,轮换值班。彼时土地也不值钱,也没有确切边界,各自画地垦荒。也曾见过夹岸不绝的巨树,也曾挖坑养过凶猛的野牛,也曾开枪打过树上的猴子,也曾野外打过马鹿,喝过鹿血,也曾摸黑射杀巨蜥,也曾吃过穿山甲,也曾看过犀鸟飞,也曾打死大蟒蛇,也曾月光下射杀洄游的水獭,也曾炸弹炸得1米多长百十斤重的大鱼……几十年,时光翻转,弹指一挥间,那些无拘无束、逍遥无忌的日子一去不返。而今,时过境迁,好木材都砍了,虫鱼鸟兽也多数不见,依水而生的寨子居然缺水了。不是留恋过去的好,而是值得仔细看看我们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
带着这些思考,在专家的带领下,我们进入曼仰广龙山林。21人的考察队先分成两组,对沿途的植物采集标本并进行识别。一组直接进入林内,穿梭于林间小道。一组先完成对整个片段森林与周边橡胶林边界踏勘后进入林内与前一组汇合。白颜树(Gironiera subaequalis)、狭叶翅子树(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Benth.)、红光树(Knema furfuracea)、粘木(Ixonanthes chinensis)以及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等被一一鉴定。历史数据显示:1997年植物区系组成上,已确认原样方中种子植物7科53 属55 种从该片断雨林中消失;2008年调查又表明:27.1%的物种从原来样方目录中消失,但现存43.4%物种均为新迁移进来的物种。
从龙山林考察回来,队员与嘎囡村委会和曼仰广村小组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当地共青团员汇合并举行了座谈会。本次考察活动得到了科普旅游部、团州委、勐龙镇团委、嘎囡村委会和曼仰广村小组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陶国达老师向植物园青年讲述小街建园历史

陶国达老师传授曼仰广龙山林植物识别特征